新聞資訊
新聞資訊
- 柔性纖維打包帶詳細規格參數表
- 上海專業纖維打包帶廠家直銷,品質與服務的雙重保障
- 聚酯纖維打包帶耐溫性能解析,它能承受多少度的高溫?
- 打包帶使用全攻略,10個技巧讓你的物品牢固又安全
- 如何高效打包帶視頻的PPT,完整指南與實用技巧
- 纖維打包帶操作全流程解析,從入門到精通的視頻化教學指南
- 纖維打包帶廠家如何選?5大核心標準助企業鎖定優質供應商
- 纖維打包帶操作全流程解析,7步掌握高效捆扎技巧
- 手動打包帶收緊器操作全解析,安全高效打包的5個關鍵步驟
- 打包帶使用全解析,從選材到操作的標準指南
- 打包帶視頻播放全攻略,從基礎操作到高效應用的完整指南
- 打包帶使用全攻略,7步圖解+視頻教學,新手也能輕松上手
- 打包帶使用全攻略,從入門到精通的實用教程視頻解析
- 打包帶使用全攻略,視頻教程+實用技巧輕松上手
- 如何快速獲取優質纖維打包帶設備廠家電話?行業資源全解析
- 鋼帶打包機操作全指南,視頻教程+步驟詳解
- 手把手教你正確使用打包帶,從入門到精通的視頻教程指南
- 打包帶固定技巧全解析,安全包裝的5大核心方法
聯系我們
手機:13812930229
電話:0512-36836661
郵箱:121740864@qq.com
地址:江蘇省昆山市開發區前進東路579號
公司新聞
打包帶生產線張力設置的具體案例
- 發布時間:2024-09-24
- 點擊:108
以下是一些打包帶生產線張力設置的具體案例:
案例一:PP 打包帶生產線
1. 擠出環節:在擠出機將塑料顆粒擠出成帶狀的過程中,張力設置相對較小,一般在 5N 至 10N 之間。這是因為剛擠出的打包帶還比較柔軟,過大的張力可能會導致打包帶變形或斷裂。
2. 冷卻水槽:當打包帶進入冷卻水槽進行冷卻定型時,張力可以適當增加到 10N 至 15N。這樣可以確保打包帶在冷卻過程中保持一定的平整度,避免出現彎曲或褶皺。
3. 牽引環節:牽引機對冷卻后的打包帶進行牽引,此時張力需要根據打包帶的厚度和寬度進行調整。對于寬度為 12mm、厚度為 0.8mm 的 PP 打包帶,牽引張力可以設置在 15N 至 20N 之間。如果張力過小,可能會導致打包帶在牽引過程中出現打滑現象;如果張力過大,可能會使打包帶過度拉伸,影響其性能。
4. 拉伸環節:拉伸是提高打包帶強度的關鍵環節,張力的設置至關重要。對于上述規格的 PP 打包帶,拉伸張力可以逐步增加到 30N 至 40N。在拉伸過程中,要密切關注打包帶的拉伸情況,避免出現斷裂或不均勻拉伸的問題。
5. 收卷環節:收卷機將拉伸后的打包帶收卷成卷,此時張力不宜過大,一般在 10N 至 15N 之間。過大的張力可能會使打包帶在收卷過程中產生變形或應力集中,影響打包帶的質量和使用性能。
案例二:PET 打包帶生產線
1. 擠出環節:PET 打包帶的擠出過程中,張力設置通常比 PP 打包帶略高,一般在 8N 至 12N 之間。這是因為 PET 材料的特性決定了其在擠出時需要一定的張力來保證打包帶的形狀和尺寸穩定性。
2. 冷卻水槽:冷卻水槽中的張力可以設置在 12N 至 18N 之間。與 PP 打包帶類似,適當的張力可以確保打包帶在冷卻過程中保持平整。
3. 牽引環節:對于寬度為 16mm、厚度為 1.0mm 的 PET 打包帶,牽引張力可以設置在 20N 至 25N 之間。由于 PET 打包帶的強度較高,需要較大的張力來保證牽引的穩定性。
4. 拉伸環節:PET 打包帶的拉伸張力相對較高,可以逐步增加到 40N 至 50N。在拉伸過程中,要嚴格控制張力的增加速度和幅度,確保打包帶均勻拉伸,提高其強度和韌性。
5. 收卷環節:收卷張力可以設置在 15N 至 20N 之間。與 PP 打包帶一樣,過大的收卷張力可能會對打包帶造成不良影響。
案例三:不同規格打包帶的張力調整
1. 較薄的打包帶:對于厚度小于 0.6mm 的打包帶,無論是 PP 還是 PET 材質,在各個環節的張力都應適當降低。例如,擠出環節的張力可以設置在 3N 至 8N 之間,冷卻水槽中的張力為 5N 至 12N,牽引張力為 10N 至 15N,拉伸張力為 20N 至 30N,收卷張力為 8N 至 12N。
2. 較寬的打包帶:對于寬度大于 16mm 的打包帶,張力需要相應增加。例如,擠出環節的張力可以設置在 8N 至 15N 之間,冷卻水槽中的張力為 12N 至 20N,牽引張力為 25N 至 35N,拉伸張力為 45N 至 60N,收卷張力為 15N 至 25N。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案例中的張力設置僅供參考,實際生產中應根據具體的設備性能、原材料特性、打包帶規格等因素進行調整。在調整張力時,可以通過試驗和觀察打包帶的生產情況,逐步找到最佳的張力設置參數。同時,要定期檢查設備的張力控制系統,確保其準確性和穩定性,以保證打包帶的質量和生產效率。